自己的路,勇敢的走
小時後,他是愛吃、愛玩,功課倒數第一的春元和尚。長大了,他是俊秀的青年僧,隨著達賴喇嘛到世界各地,拜會世界級人物的首席翻譯。十多年的印度留學簡樸生活,他體會到成功不是來自獲得,而自於「堅持」與「有意義的生活」。他誓言,這一生及無數世,愛的對象-是自己以外的每一個人。他就是本書作者蔣揚仁欽,台北人,一九七七年生。本名黃春元,仁愛國小畢業後,至北印度達蘭沙拉留學學佛法。目前為達蘭沙拉辯經學院博士班學生、達賴喇嘛首席中文翻譯。
他,國小五年級才十歲多一點的時候,就開始屏葷就素不吃任何肉食產品,雖然同學們常用麥克雞塊引誘他,但他已經堅決不再吃肉;結果班上同學替他取了一個綽號,叫他「春元和尚」,說他小小年紀就想當和尚,可是他卻始終笑嘻嘻一派好脾氣。
提到讀書考試,他經常「不小心」就穩拿全班倒數第一名;不過他依然一秉樂天開朗的個性,好動、愛完成天跟同學快樂的嘻鬧在一起。國小五年級時,他告訴父母親想出家。如果這是發生在一般家庭裡,想必會掀起家庭革命,或是大部份的父母在聽到還在讀小學的孩子想要出家時,也會想盡辦法全力阻止。他們可能會想:這麼小的孩子,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,甚至會認為出家是一個沒出息的志願。許多父母可能會說:你應該好好念書,將來出國拿博士,賺大錢,光宗耀祖揚名天下。
這種心態的父母,很多是視孩子為自己的財產而不自知,對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,讓自己在親友面前覺得臉上有光而已,完全忽略孩子的專長和興趣。
他的父母親在知道他要出家後,非但沒有責罵他,反而十分贊同,十年來一本初衷地盡一切可能來幫助我。當時親戚們知道他要出家時,對父母親有所責難,讓他們承受了不少的壓力,但他們並沒有因為壓力或覺得丟臉而要求他改變決定。如果他有一點小小的成就值得大家稱許,首先要歸功於他父母親的恩惠、支持與教導。在他還是毛頭小子的十歲出頭,就興起了出家的念頭,國小畢業沒多久,就在父親的帶領下到尼泊爾剃度,再過一個月便到了印度達蘭沙拉的辯經學院就讀至今。
當同齡的孩子正著迷於電動玩具、為日本偶像瘋狂時,他已經在印度開始小留學的生涯。印度是個衛生條件差、生活物資非常貧乏的地方;的確,這裡既沒有洗衣機,酷熱的漫長夏季也沒有冷氣可吹。二三十位、光著上身的小學男生,在印度河畔拿著木棒擣衣,而當個值日生,不是掃掃地、到垃圾而已,還要幫同學到茶、打飯、作豆漿、沿街叫賣豆腐,這是他的留學生活。在當地看到漢人走過,商家紛紛拉下鐵門表示唾棄,這是他的異域生活。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,卻碰到對他疼愛有佳的洛桑校長外,法王達賴喇嘛對他也非常關心,每個月都會收到法王辦公室送來的巧克力和蛋糕;在藏人的觀念中,法王送的禮物都是加持物,而且是最大的殊榮。
到印度十多年,他過的很快樂,有人不相信他的話;這麼窮的地方、滿街的乞丐、衣服要手洗、沒車子、沒冷氣、夏天熱得要命、冬天冷得要死,這種地方會有人覺得快樂真是笑掉人的大牙。他為什麼會如此的自在?因為少欲知足就是他的快樂之道。
或許是宿緣吧!他的母親在一九九七年也到印度剃度出家。父親也在二OO一年的八月也剃度出家。一家人除了哥哥外,全都剃度出家。他的父母親這些轉變的真正心意,或許不是一些人能了解,但他的父母親並未因此灰心,反而更堅定在佛法道路上的決心。當他的母親看到他在印度求學的辯經制度,能犀利地參透佛理時,他的母親決定將這一套原屬於那蘭陀寺流傳下來的制度,移植到漢系佛法來,他的母親深信辯經制度對佛法的發展將有很深遠的影響,於是在埔里成立印度辯經學院的分院。
如今,他是達賴喇嘛身旁最年輕的首席翻譯。他,就是蔣揚仁欽喇嘛;二十一歲就擁有佛學碩士學位,目前仍在印度的「辯經學院」修研博士班。
一九九六年的夏天,法王達賴喇嘛應邀前往美國南加州洛杉磯為當地華人講經說法;這是法王第一次為世界華人所舉辦的法會,也是蔣揚仁欽初次正式榮膺翻譯的重任。
面對兩千七百多人,五千四百多隻眼睛殷殷切盼的眼眸,蔣揚仁欽以活潑生動的表情,深入淺出的語法道敘達賴喇嘛的精闢法語,更風靡了全場所有的信眾。
讀完這本書之後,除了對佛法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外,對於作著在小小的年紀就立定自己的路,不怕吃苦,勇敢的向前走,真是佩服!尤其是這本書一再強調人生就是為了快樂,凡是會使你不快樂的事都不要去做,因此欲望不能多,因為欲望是無底洞,這是為什麼台灣滿街都是賓士朋馳進口轎車,到處給人奢侈浪費的感覺,但是很多人心中都很空虛,有錢出門怕遭小偷,鎮守家中又好像作「錢牢」,反而是蔣揚仁欽跟他同學在山澗裡洗衣服玩水,快活的不得了。「吃的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,我覺得用在他身上,真是再恰當不過。尤其是在這本書的前幾頁,刊登了一些從小到長大出家的生活照片,他是個快樂的小喇嘛,有一種特別的神采,他的純淨、親和、熱誠,令人印象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