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中山
國父原名孫文,字逸仙,到日本後,化名中山樵,所以又號中山。
孫中山先生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,家中歷代都是農人。孫中山先生自小就天資聰穎,膽子又大,喜歡研究事情的道理。他小時候,看到村子裡的人迷信鬼神,而不求事情正確的因果關係,覺得很生氣,於是帶著一群小朋友,將廟裡的神像都打壞了。
孫中山先生十四歲就與哥哥一同到檀香山去唸書了。起初孫中山先生是進聖路易學校讀書,不久就升到夏威夷大學。在檀香山這段期間,他早晚都在讀聖經。孫中山先生受耶穌的影響很大,對於耶穌博愛而捨生救世人的精神,感到非常欽佩,他長大後,更將這種精神,帶入以後的革命事業中。
孫中山先生在學生時代就已四處奔走,倡導革命。因為他的言詞犀利,又切中滿清的要害,於是得到一個綽號叫「孫大砲」。
孫中山先生眼見國家被瓜分,清廷又不自立自強,就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文章,上書給李鴻章。文中表明:國家要富強,應懂得「人盡其才;地盡其利;物盡其用;貨暢其流。」但李鴻章並沒有理會。
孫中山先生見清廷已這樣腐敗,決定推翻滿清,由中國的人民來做中國的主人。於是策動革命,前後共失敗了十次,最後終於在第十一次革命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