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懷哲
史懷哲出生於亞爾薩斯--落林的凱薩斯堡附近的牧師家庭。史懷哲小學時的成績並不很出色,不是個天才型的兒童。
在史懷哲二十一歲,他有了一個很深的感觸「我是多麼幸福的人啊!我週遭的人都這麼親切和藹。我能依照自己的興趣學習音樂、求學、、、、可是世上還有很多不幸的人、、、連肉湯都喝不到童年玩伴、、、那些飢餓、貧苦的人們、、難道,只有自己得到幸福就夠了嗎?、、、我一定要幫助那些不幸的人!」
史懷哲決定去非洲行醫的事,一直受到週遭的人極力反對不過史懷折終究排除萬難,遠渡重洋到非洲行醫
。當時的非洲相當荒涼而且落後,是個文化大沙漠,
有人稱他為「白人的墓地」。但是史懷哲去決定到那裡為黑人奉獻一生,可見他多麼有勇氣,意志多麼堅定呀!
史懷哲每天除了看書以外,還在外面指導黑人們工作或耕種,直到傍晚。由於他的生活規律、忙碌,而且飲食也很正常,所以他的身體一直都很健康。當初小學成績並不出色的史懷哲,後來之所以能獲的諾貝爾獎,並完成各項令人尊敬的偉大事蹟,除了擁有堅定的信念外,他所下的功夫和努力絕對勝過一般人。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!
身為哲學家的史懷哲,常常思考著文明、文化、戰爭及和平的問題。「對生命的敬畏」室史懷哲以哲學為基礎的信念,這是依據哲學意味濃厚較難理解的話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!
史懷哲說--「每個人都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命。而且,還要珍惜他人的生命。因為,如果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想法,那麼一些可怕的兄弟之爭、親子之爭、林人的糾紛、民族乃至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,就不會如此頻繁的發生了。」此外,史懷哲認為不僅要珍惜人的生命--也要一視同仁的愛惜。
史懷哲相當反對戰爭,他一直希望世界能夠和平,不再有任何爭戰。在他領取諾貝爾獎之後,曾就和平問題發表演說。光用嘴來談和平、喊和平口號是很簡單的,但是事實上戰爭卻可能在任何時代一再發生。
如今我們對代表史懷哲精神的「對生命的敬畏」一語,
應該有更深一層的省思和體會了。